李连达(1934 年-2018年)
1934 年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
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6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建立动物和人的心肌细胞培养方法,并用于中药研究向全国推广,至今仍在国内普遍使用;90年代,在卫生部领导下,负责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为我国第一个官方认可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迄今仍为全国遵守的标准;2000年以来,首创中药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
出身西医的中医医生
李连达出生在一个医学大家庭,祖父和父母亲都是医生,兄弟姐妹九个人中有七个是学医的。李连达1956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参加西学中班学习中医,其后拜赵心波老中医为师,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亲身的临床实践使李连达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中医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治疗效果,更有完整的理论和独具特点的学术体系,不仅擅长于治疗慢性病及功能性疾患,对于疑难重症、感染性疾患及器质性疾患,也有好的疗效。
有一次随赵老会诊,见一患腺病毒肺炎合并金葡败血症、高烧持续四周的两岁小孩,当时几乎请遍了专家会诊,用了各种中西药,但病情毫无好转,经赵心波老大夫诊治,采用温病的甘寒清热治疗,服药两天后体温即开始下降,一周病愈出院。另一次是一例被拖拉机撞成严重脑挫裂伤患者,全身瘫痪,神志不清,经半年多治疗,仍无好转,请赵老治疗两月后,患者竟然逐渐恢复。这两件事给李连达触动极大,他下定决心,努力学好中医,终身为中医事业作贡献。
1958年,国内麻疹流行,很多是合并腺病毒肺炎,病情凶险,病死率很高,多死于急性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休克等急危重症,只要能控制住这些就有把握治好麻疹肺炎,当时中药最大困难就是口服汤药难于速效,如果能把中药做成速效、强效的注射剂,病人来了一针打进去就能争取到进一步治疗的时间,就能把孩子的命保护下来。李连达当时就有进行中医药实验研究的愿望,把中药做成注射剂急救病人。但是,当时领导及老中医认为搞实验是不务正业,认为这是用兔子、老鼠变相消灭中医。
李连达就用节假日、晚上的时间做实验,没有经费就用自己的工资来买动物做实验。但是刚刚开始,就被命令停止实验,而且大会点名小会批判,李连达的第一次尝试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中药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在此后十多年临床工作中,他更多地体会到中医药要发展不能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水平上,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只会阻碍中医的发展。因此,李连达始终怀揣着中医科研的梦想,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但限于当时的环境与条件,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终于在1974年,李连达的中医科研之路迎来了人生路上最大的转折。他得到了新任院领导老红军严荣院长和齐雷书记的支持,了解他的目地是更好地治病救人,便不顾极左思潮的干扰,不顾舆论压力,大胆支持他的工作。做了17年儿科医生,已是医疗、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的他,在外人看来,这是在胡闹,放弃从事十几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从零开始,去搞中药,损失非常大。但是,他下决心一定要研究中药,解决治病救人的难题。
当时条件非常困难,领导给一间9平方米的卫生间做实验室,在抽水马桶与洗澡盆上面放了两块木板,便成了实验台,终于开始了中药的基础研究。他拿着领导给的400元科研经费,感激万分,在无数质疑声中开始了研究工作。李连达坚定地认为中药现代化是当时中医药发展最需要开拓的工作。他就在这间实验室,在木板搭成的实验台上完成了第一个实验:“冠心Ⅱ号对大鼠应激性心肌小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当时还得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无私的援助,借用电子显微镜。按当时规定,用一个小时要30元钱,这个实验要用几百个小时,根本就没有这个钱,他说明情况,竟然同意他免费使用。第一个实验完成发表论文,中医界的一些领导和中医大夫看到他确实是用实验来支持中医,发展中药,不是反对中医消灭中药,以后支持的人就比较多了。
过去只知道中药能治病,但是为什么能治病说不出道理。他用大量实验说明了中药的作用原理,为中医药现代化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李连达回忆当年买实验动物的情景时常说:“买大鼠、兔子,就自己骑着自行车,在后驮架上挂两个铁篮子装着运回来。买狗,就栓根绳,绑在自行车上,狗在车后跑,街上小孩也在后面跟着跑。”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研究工作取得一些成果时,人们看到的是撒满鲜花的阳光大道,是胜利的喜悦,是红花与奖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每一项成果、每一张奖状,凝结了多少血和汗,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在宁静的实验室里,虽然没有枪炮声,却同样有着前赴后继的悲壮场面。1981年底,李连达在实验室搬动几百斤重的水泥解剖台,腰部严重损伤,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损伤,剧痛难忍,本应立即住院治疗,但由于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大会召开在即,他承担了大会专题报道及分题总结的任务,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为了中西医结合工作能够开创新局面,他强忍剧痛,带病工作,坐着轮椅参加会议,每日靠着杜冷丁止痛,坚持开完会议。大会结束时,由于延误治疗,没有合理休息,他病情恶化,立即送进医院,竟然卧床一年多才康复。
创新中药实验方法
领衔制定评价标准
上世纪70年代,中医药科研刚刚起步,研究方法有限。当时他的想法是:既要注意中医药特点,又要吸收国内外先进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心肌细胞培养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是李连达1978年在国内首次建立起来的培养方法,培养成功了乳鼠心肌细胞,并在培养瓶中连续搏动106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后又培养成功人胚心肌细胞,建立了生理、生化、形态等各种观测指标,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培养心肌细胞用于中医药研究。进而又建立了心律失常,缺血样损伤,免疫性损伤,中毒性损伤及心力衰竭等各种细胞病理模型,观察了中药复方、单味药及单体对上述病理模型的治疗作用,克服了一系列理论上与技术上的困难,使中药研究进入了细胞及分子水平,体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先后完成十几项研究课题,举办了3届全国学习班,使这一先进技术迅速普及全国。1981年这项研究工作获得国家卫生部的科技进步甲级奖。
我国1987年颁布了新药审批办法,当时没有药理学标准,研究新药感到非常困难,审评人员也没标准,使新药审评工作难于标准化、规范化。卫生部委托李连达负责这项工作,他克服重重困难起草了四十多种疾病的药效学标准。这个标准使中药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新药的研究和审批也有明显提高,对整个中药新药的研究及审批都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1992年该标准由卫生部印发全国,成为我国第一个官方批准、学术界公认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他在全国十多个城市作20多次专题报告,进行推广工作,一直到今天还在用。
胸怀坦荡,仗义执言
李连达一生的信念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事业。”
李连达在从事繁忙的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和中医事业的发展,他在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时,积极地向国家领导反映中医事业及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他满腔热情地表示:“要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敬君子、恶小人、刚直不阿、敢于讲真话、直言相谏,大义凛然,反对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拉帮结伙、不正之风。
2000年以后,当时医患纠纷严重,新闻炒作,激化矛盾,使广大医务人员成为众矢之的,“白衣天使”变成了“白眼狼”。由于当时的舆论导向和舆论压力,没有人敢站出来为医务人员主持公道。
李连达在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参加的政协会议上代表医药卫生工作者,提出医患矛盾激化的责任不在医生,主要原因是一些社会矛盾和医疗体制机制的缺欠,不能及时解决,群众把怨气转向医生,医务人员成为代人受过的出气筒、替罪羊,强调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希望中央能够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恢复白衣战士的社会声誉,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某些社会矛盾,改善卫生工作的体制与机制,确保人民健康,并应注意新闻导向,防止新闻炒作,煽动对立情绪,激化矛盾。
随着中药使用范围的扩大等原因,不良反应日益增多,引起广泛重视,国外刮起一股禁用中药风,国内也有人全面反对中医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出现一些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后,又一次掀起全面禁用中药的狂潮。当时有些群众不明真相,甚至失去了对中医中药的信任,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是一次致命性的打击。
在此严重情况下,李连达据理力争,指出中药注射剂在抢救危重患者时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提出“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采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加强研究工作,改善药品质量,提高安全性及有效性、确保广大病人的用药安全。”并上书卫生部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很快得到了陈竺、高强、王国强、邵明立四位部长的回函,表示完全同意他的意见,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并要求有关部门立即贯彻执行,为挽救中药注射剂,保障广大群众健康与用药安全,也为保证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李连达与屠呦呦都是1951年同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分别在药学系(1955年毕业)及医学系(1956年毕业),又都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及西苑医院工作,分别从事中药及中医研究工作,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医药事业。但是屠呦呦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贡献,而李连达自认为是“小大夫作出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与师兄弟、师姐妹及其他专家学者相比,差距甚远。”因此,他总是强调学海无涯,自己的知识有限,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中医中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的结晶,是民族繁衍昌盛的保证。过去的传统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部分,属于经验医学,当代的传统医学则是从古代科学向现代科学发展,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应该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李连达认为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医学)不应停留在2000年前的水平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医学)也要不断发展、创新,应该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医中药的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认为我国医学的未来发展应该是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长期共存,同步发展,团结合作,优势互补,共同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因此,他不同意“西医消灭中医”或“中医吃掉西医”的提法,不同意中西医相互对立,互相排斥,互比高低,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在学术问题上可以有不同看法,有争论,体现百花争鸣、百花齐放,但是不应把学术之争变成人身攻击、派系之争,甚至帮派之争。不应无限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棍子,不要用政治手段解决科学问题,用行政措施干涉学术发展。
李连达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事业的热情是无限的,是永生的。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现实,坚持诺言,把他的余生献给壮丽的事业,为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论语·子路篇》中有云:“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李连达老师的学生,我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时刻鞭策自我,努力学习,积极提高自我。
后记:谨以此文献给历经重病,置生死于度外,追求知识,不断学习,为我们做出榜样的李连达。也献给所有对李连达关心和帮助的医生、护士、各位领导及亲朋好友!
(作者:西苑医院 李贻奎)
① 2008年12月,台北市,李连达参加两岸中草药合作及技术交流论坛。
②2013年12月,天津肿瘤医院,李连达手术前画的手术示意图之一。
③2002年11月,李连达与研究生在基础医学研究室进行中药研究。
延伸阅读:
坚强乐观的老人
李贻奎
李连达老师大学时期学习的是西医,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从事中医工作,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在这六十多年时间里,李连达老师经历了人生事业跌宕起伏和艰难的摸爬滚打,六十多年中李连达老师也从最初的西学中班学员到住院医生、主治医生成长为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已经83岁高龄的李连达老师依然在坚持工作。尽管在4年前接连发现胰腺肿物、淋巴瘤等恶性病,除了进行手术、放、化疗住院期间,李连达老师始终都在想着工作。
李连达老师在79岁时不幸被诊断为胰头肿物,发现之后病情急转直下,迅速进入了病危状态,已达九死一生的危险阶段。81岁时又确诊患有弥漫大B淋巴细胞瘤,淋巴瘤一经发现即发展异常迅速。在两年内先后患上两种肿瘤,就是一般的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能够安然度过的几率都是很小的。
李连达老师既是一名年逾八旬的重病患者,同时也是一名出生在医学家庭、先学西医后学中医、在医院工作六十多年的老医生。面对这两次大病,李连达老师都安然度过,并且现在还在上班,还在进行着有条不紊的日常工作,这一切都不是奇迹,都发生在李连达老师身上。
世界上没有奇迹,一切事物都应该是有原因的。现在回想起来,从四年前到现在,从发现到治疗,再到康复的过程都还历历在目。
一、首先是尽快明确诊断
在2013年11月,发病前一周,李连达老师还在参加学术会议,会议一结束就感觉到身体特别疲惫不适,在医院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医生要求他立即停止工作,等待检查结果。但因几月前已答应参加广州会议,他坚持必须言而有信、不可失约,于是带病赴广州参加会议,作完大会报告后,即感体力不支,几乎不能进食,当天紧急回京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黄疸严重。住院后迅速进行了相关的B超、核磁、petCT等多项检查,结果诊断为胰腺癌(胰头癌),已经压迫胆囊、胆管、胰腺及门静脉,全身黄疸如桔皮,胆红素指标极高,病情急剧恶化,已达九死一生的危险阶段。手术需要切除胆囊、胆管、部分切除胰腺、胃、十二指肠等器官,再进行胃肠吻合、胰肠吻合和胆管肠吻合,风险之大不言自明。
在住院检查期间,李连达老师也在体会自身病情发展和变化,有天李连达老师说想要一本肝胆胰外科学的书,让我去图书馆借回来一本。拿到书后,李连达老师根据自身病情,对照书中的内容,画出了肝、胆囊、胆管、胰管、胰、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的图片,有些地方还是用红色标记。分别标注出了几张手术示意图。
二、正确面对,积极治疗
病人的恐惧、紧张、悲观、绝望,是促进肿瘤加速恶化发展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谈癌色变,而胰腺部位的癌症,又被称为癌中之王。面对癌中之王,如何治疗,都是难题。当时想对他隐瞒病情、告诉他是“肝炎”,但是对于一个从事医学工作几十年的老医生来说,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实际上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已经给自己作出了诊断,但是他却表现坦然、坚定、乐观,仍然谈笑风生,毫无紧张、恐惧、悲观、绝望的情绪。反复强调:“无论什么样的检查一定要尽快告诉我,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能接受。”
当时有两种方案,第一是手术治疗,可能会争取到较好的结果,但是手术的风险极大,很可能死在手术台上。第二是保守治疗,进行放疗、化疗及中药等抗肿瘤疗法,不会有即刻危险,但是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以及年老体弱对于放、化疗的反应问题难以解决。不做手术后果可能更为凶险,也许只有2~3个月的存活期。两种方法都非万全之策。
当时主管医生和家属都在犹豫不定。如何确定治疗方案?李连达老师感觉到了面临的问题,立即向医生提出,手术作为第一治疗方案,并特别交代:“术前、术中、术后发生任何意外情况,均由本人负责,不由医务人员承担责任。”在李老师一再明确要求下,主管医生终于下定决心尽快安排手术治疗。准备手术的前几天,李连达老师还拿着这几张亲手画的手术示意图,给我讲了手术方法,需要切除哪些器官,做哪些器官吻合。记得他当时讲胰头、胆囊、胆管、十二指肠需要进行全部切除,胃需要进行部分切除,需要做器官吻合的是胃肠吻合、胆管肠吻合、胰肠吻合。老师讲解有如上课讲学,似乎与己无关,说明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坚定乐观的情绪。在进手术室前的早上,李连达老师早早地起床,伏案写东西,起初以为他在写遗嘱,安排后事。在他进手术室前10分钟将手稿留给了我,原来是对一位院士的研究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
三、思想坚定,情绪乐观
有人讲,恶性肿瘤死亡者之中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死于疾病本身。送他进手术室,亲朋好友心情沉重,情绪紧张、悲悲切切,很像是遗体告别,送他进火葬场。他为了安慰大家,竟然开玩笑说:“我已万事俱备,只欠一刀,回头见。”他坚定、乐观的情绪使我们很受感动。手术直到下午2点多才结束,所幸手术顺利,术后一年身体逐渐恢复。
不幸的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两年后李老师又患淋巴瘤,有了上一次的经历,这次的诊疗过程和治疗方案的确定,都是及时和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终于经过8个疗程的化疗和23次放疗及中药治疗,淋巴瘤得到控制,化疗的后期胃肠道系统有些明显的反应,李连达老师也都顽强地坚持下来。李连达老师再一次死里逃生,身体逐渐康复。
如今李连达老师经常到研究室来,指导工作和研究生课题。除了科研、教学外,还关心国家大事。
如今83岁的李连达老师,坚持日常勤奋的工作,术后已写作发表了200多篇科学网博客文章,大到国家社会现象、医药行业发展,小到大学生、幼儿园的问题。同时李老师对中药发展及新药审批的建议等10多篇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李连达老师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为广大癌症病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中国科学报》 (2018-01-22 第8版 印刻)
注:本文引用时,文中彩色照片替换原报纸图片
下一篇: 和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