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急诊科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上走在前、作表率,彰显了新时代急先锋风采——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有一支以“急先锋”著称的团队——急诊科。自1983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始终坚守在急危重症救治的最前线,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在服务国家战略、抗击重大疫情、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屡建功绩。他们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践行者。
彰显“中医国家队”担当
在重大使命中淬炼初心
在急危重症救治的最前线,西苑医院急诊科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在国内外重大任务中扛起“中医国家队”旗帜,用行动诠释中医药的使命与担当。
2022年,中国向柬埔寨派出了首支中医抗疫医疗团队,西苑医院组派12名专家前往。在援外抗疫中,时任西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艳虹作为中国国家层面向国外派遣的首支中医援外抗疫医疗队副队长,与团队携带中医药资源和经验前往柬埔寨,开展防疫抗疫和中医药诊疗工作,年服务患者1.6万余人次。同时,面对当地复杂的医疗条件,他们还通过30余场中医药文化讲座,将“治未病”理念播撒在柬埔寨当地。这支队伍不仅治病救人,更让中医药成为连接中柬友谊的桥梁。
同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时任重症医学科医生付妍的身影同样令人动容。作为中医系统首批滑雪医生,她历经3年的滑雪技能强化训练和院前急救培训,在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海坨山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以“4分钟内抵达伤员位置”的极限标准完成医疗保障任务,两次骨折的伤痛也成为她践行“医者无畏”精神的勋章。西苑医院急诊与重症监护病房(ICU)主任兼急诊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黄烨回忆,备战的3年间,付妍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重重挑战。所在科室的同事们在她的岗位空窗期主动补位,以团队协作之力为冬奥盛会保驾护航。
在急诊科医务人员眼中,最大的挑战还是2022年年底迎战新冠病毒感染重症高峰。那段时间,科室接诊量达到之前的4~5倍,且患者以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危重症为主,救治必须分秒必争。他们以零拒诊、防重症、降死亡为原则,划分抢救区、输液区、观察区和病房区域,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及就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区分级分流,畅通急诊与病房住院绿色通道,发挥中医药优势,不断提升救治能力,守好“保健康、防重症”防线。“对医务人员来说,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是巨大挑战。”黄烨表示,作为中医院的急诊科,就要把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到极致。“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在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上中医药内服、外治、针灸等疗法,对退热、缓解胃肠功能不适、提高睡眠质量等都有不错的效果。”黄烨说。
“回头再看,上述这些任务,交错甚至叠加,一桩桩一件件哪个都不容易,竟也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黄烨表示,历经多次重大任务的淬炼,急诊科这支团队无论是在技术水平上还是在意志品质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锻造技术过硬的“冲锋队”
以中西医协同破救治难题
在西苑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室内,时间以秒计算。这里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道生命防线,也是中西医协同创新的前沿阵地。
作为集院前—院内、急诊—专科一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救治基地,西苑医院的核心优势便在于中医药经典理论与现代急救技术深度融合。在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一名突发脑梗死的患者从急诊科就诊到完成溶栓治疗仅用37分钟:院前团队通过工作群实时传递患者信息;院内多学科协作迅速完成脑CT检查与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辅以中药注射剂、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显著提升救治效率;后续专科阶段根据患者病情,提供个性化的专科治疗方案,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提供中医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高效协同的背后,离不开急诊科长期以来的闭环管理。“我们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同时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检验流程的有效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不断提升救治效率和质量。”黄烨说。
在院前急救环节,团队还组建了院前急救工作站,在救护车场景中融入中医药特色。不仅在救护车上配备针灸工具包,还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针灸急救知识培训,定期开展模拟急救演练,将针灸急救纳入演练内容。这其中,中药制剂也广泛应用于院前急救病症。黄烨介绍,血压低、心率慢等存在休克的患者可以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意识障碍、高热患者可以输注醒脑静注射液。“这些制剂安全有效,可以很好地帮助患者缓解不适症状。”黄烨说。
在院内治疗环节,中医药全程参与,疗效显著。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团队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中医药手段,配合现代医学的溶栓、支架植入等技术,提高治疗效果;针对脓毒症、呼吸衰竭等危重症,团队研发出胃肠复元方,通过内服外敷显著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相关专利已进入临床转化阶段;在重症监护室,耳穴磁珠贴压技术替代部分镇痛镇静药物,辅助气管插管患者提前脱机;中药灌肠方疏通肠道淤滞,成为急性胰腺炎救治的“秘密武器”。“中医药不是慢郎中,在急症中更能体现整体调节的优势与特色。”黄烨表示。
培养业务精的急诊“铁军”
以人才为基铸就长青之业
“急诊科是年轻医生的‘炼钢炉’。”黄烨表示,急诊科作为医疗救治的前沿阵地,这里急重症患者高度集中,病种繁杂多样,抢救任务艰巨繁重,无疑是磨砺医护人员专业能力的绝佳场所。
为此,科室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采用分层递进的四阶梯培养模式,将理论、思维、实践、独立诊疗层层递进。规培医生从背诵《伤寒论》条文到参与多学科会诊,从模拟人演练到直面生死抢救,每一步都浸透着“实战出真知”的理念。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团队注重培养医生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能力,在教学中,围绕“三基”开展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时,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理论和知识识别症状、诊断疾病,同时训练基本技能。“接受培养的学生不一定留在急诊科,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培养模式,他们有了这些能力,去哪个科室都能胜任。”黄烨说。
基于临床问题开展科研,同样离不开扎实的“三基”能力。近年来,团队始终以糖脂代谢性疾病急性期、耐药菌防控及重大新发疫病、脓毒症相关脏器并发症和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相关并发症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依托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综合诊疗能力建设项目、北京市第二批“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示范类项目,结合团队成员专业背景,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多个亚专业融合的合理且稳定的人才队伍。
在这支18人的团队中,既有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等领域的专才,也有精通科研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科室通过亚专业分组、定期外派进修、跨院病例讨论,让每位医生找到成长支点。近3年,团队获批19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发表14篇SCI论文,参编5部行业共识,培养出3名硕博导师。“我们鼓励医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讲清中医机理,最终回归救治患者。”黄烨强调。
“我们要让急重症患者不仅活下来,更要活得好。”黄烨表示,下一步,西苑医院急诊科正谋划构建“院前—急救—重症—康复”四位一体的全链条诊疗体系,同时重点突破中医药治疗包括脓毒症、呼吸重症及抗生素耐药等重大科学问题,以建设重症康复亚专科为目标进行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急危重症全程管理示范模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本报记者张霄
西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