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我院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详细介绍——中医临床是中药现代研究之源

发布时间:2015-01-09 浏览次数:
字号:

目前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蛋白等分子水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研究结果与中医临床评价仍有较大的距离,难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用药特点。针对上述问题,5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研究员带领团队获得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在思路模型、技术、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创新研究。

主要科技创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提出了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研究新思路:将中医临床证候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应用于中药药效学研究,制备符合中医临床病证特征的动物模型,建立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评价技术与方法,构建反映中药临床疗效与作用特点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2.制备了与中医临床接近的动物模型:通过临床文献数据挖掘,提取了冠心病、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糖尿病等5种疾病25个证型的临床特征,并对5种疾病6个证型进行了临床前瞻性研究,总结了其宏观与微观特征。以此为导向,应用病因病机与病理生理相结合的造模方法,制备了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家兔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痰瘀互结证、大鼠脑梗死络脉瘀阻证等5种疾病、6个证型、11种接近临床、重复性强、稳定性好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新方法。出版了专著《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相关模型亦被收入《Advances in Electrocardiograms Clinical Applications》、《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等著作,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

3.建立了动物模型中医证候评价的3种方法:将代表证候主症、兼症、舌象、脉象的客观指标进行分级评分,建立了反映中医四诊的动物模型证候评价方法;通过研究血液生化、血液循环、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指标与证候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病理生理指标群为表征的动物模型证候评价方法;通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研究,建立了以分子标志物群为表征的动物模型证候评价方法。

4.构建了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应用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超声心动、无创血流动力学等临床无创、微创、可视化的先进设备,建立了形态、功能、血液、生化等指标在体实时同步检测技术。从病、证两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三层次,构建了83种模型、220SOP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肿瘤等疾病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搭建了国内外领先的中药药效学评价平台。

      

       

      

该体系已在国内外50家科研院所得到推广,为80家国内外企业及科研院所评价中药新药120种,获得新药证书10个,临床批件22个,其中评价的降糖消脂片、芪苈强心胶囊的临床研究分别在《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IF=2.082)和《JACC》(IF=14.156)发表,获得了国际认可。国内外专家认为该体系达到了本领域的领先水平。近三年取得间接经济效益178亿元、利税52亿元。发表论文180篇,SCI 30篇,他引302次,SCI引用130次;编写专著12部;获得国内专利5项,国际专利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培养研究生40名,出站博士后18名。  

 

基础医学研究所